上周五,央行披露1月信貸社融數據,引爆機械等基建相關板塊。2月13日,機械工程板塊爆發,長齡液壓一字漲停,三一重工(600031)、杭叉集團(603298)、徐工機械(000425)盤中漲停。
信貸、社融數據走強
看好制造業景氣度
國金證券(600109)指出,1月信貸、社融數據走強,看好制造業景氣度回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同比增加9227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5.98萬億元,同比下降1959億元,22年12月為1.31萬億元。多家銀行對于信貸投放工作全面部署,制造業、“專精特新”、普惠金融等領域仍是主要發力點。根據證券日報數據,截至1月底,工商銀行制造業貸款較年初凈增超過2000億元,是去年1月份增量的2.1倍,其中中長期貸款較年初凈增近1000億元,是去年1月份增量的1.8倍,制造業借貸需求出現明顯回升。
光大證券(601788)指出,宏觀指標向好,裝備制造需求升溫。1月PMI指數為50.1%,環比上月上升3.1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制造業景氣水平明顯回升。1月人民幣貸款新增4.90萬億元,超市場預期;社融新增5.98萬億元,預期5.68萬億元,存量同比增速9.4%,上月是9.6%;M2增速12.6%,上月是11.8%,預期11.6%;M1增速6.7%,上月是3.7%。1月新增社融和信貸均觸及市場預期上沿,企業中長期信貸延續強勁態勢,政策引導和企業預期改善是驅動融資“開門紅”的主因。
制造業投資上行三大邏輯
光大證券認為,當前制造業投資的驅動邏輯正在發生變化。產業政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的支持正成為支撐制造業投資上行的核心動能。
第一,2021 年底以來地方政府推動的“技改”投資計劃。2022 年 1-8 月,固定資產改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13.5%,改建投資增速持續高于新建投資增速,并且領先制造業投資增速 3 個百分點以上,成為制造業投資高增的核心推動。
第二,央行加大制造業支持力度,且設立多個結構性再貸款工具對企業綠色改造、設備更新予以支持。2020 年 6 月以來,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 20%以上,截至 2022 年 9 月,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達 30.8%。
第三,財政通過大規模留抵退稅減輕企業負擔,借助財政貼息進一步加大對企業設備更新改造的支持。2022 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 4.2 萬億元,有效降低企業負擔。在設備更新再貸款基礎上,中央財政為貸款主體貼息2.5%,大幅降低企業貸款成本。2022 年 9-11 月,設備器具購置增速小幅上揚。
光大證券進一步指出,展望 2023 年,產業政策、央行信貸與結構性工具、財政貼息仍會持續催化,制造業投資仍大有可為,預計全年制造業投資增速有望達到 10%左右。展望更長期,制造業投資的長期增速中樞將有所抬升。一則,外部來看,逆全球化趨勢加強,供應鏈重點由“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二十大報告將“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構建自主可控的安全發展體系可能會帶來更多資本開支。二則,內部來看,擴大內需戰略正式落地,重點強調與供給側優化有機結合。提高供給質量,一方面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另一方面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這些細分賽道有望率先崛起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我國制造業自 2019 年四季度以來經歷了一輪 3 年多較完整的景氣周期。展望 2023 年,在疫情影響基本消除,制造業景氣底部回升,新一輪制造業振興政策在途預期背景下,2023 年制造業資本開支有望迎來新一輪景氣周期,疊加我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大勢,高端裝備行業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給予機械行業“推薦”評級。
光大證券認為,分行業來看,站在細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與上市公司資本開支視角,本輪制造業投資上行的主力集中在產業政策所驅動的產業升級(醫藥制造、電力設備)、數字化改造(電子、通信)、低碳技術改造(石油石化、煤炭)鏈條,基本驗證了本輪制造業投資上行主要由產業政策所驅動的邏輯。
開源證券認為,中央聯合國務院提出改進基礎零部件性能、支持制造業底層軟件工程化開發。底層軟件方面,數控系統、PLC、激光控制系統在中高端領域有巨大國產化空間;基礎部件方面,工控核心執行器伺服系統、量測重要設備儀器表中高端加速突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