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燃油車銷量減少13%,今年前兩個月降幅擴大到30%。新能源汽車去年凈增銷量168萬輛,正在加速攻占燃油車市場。激烈競爭中,安全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石,更是贏得消費信心的關鍵所在。
車輛安全:起火事故率逐年下降
陳先生去年剛剛更新一輛純電動汽車,原因不是消費升級,而是之前的車輛自燃了。陳先生回憶,2021年12月25日下午,他在唐山市某路邊停車,辦事10分鐘后回來發現車輛不太對勁兒。
陳先生:“啟動車輛就顯示故障,啟動不了,完了聽見車里頭有噼噼啪啪打電火花的聲音。之后下車查看,車的右后側開始‘呲呲’冒白煙,底下冒得越來越大了,就打119?;鹁瘉砹碎_始噴汽車事故率排名,不好使就把車立起來噴。我車廂沒過火,底盤和電池全燒沒了?!?/p>
陳先生愛車自燃/受訪者供圖
網絡上關于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消息隔三差五出現,但是真假難辨。
早在2017年,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學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截至今年3月份,平臺接入新能源汽車企業300多家,車輛超過1,300萬輛,占到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九成多。
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執行秘書長李陽介紹,這些車輛以每30秒一幀的頻率向國家平臺上傳運行數據,統計顯示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逐年下降。
李陽:“2019年新能源汽車的著火事故率在萬分之1,2020年著火事故率已經下降到萬分之0.5,2021年進一步下降到萬分之0.24, 2022年著火事故率已經下降到萬分之0.22?!?/p>
記者:“跟燃油車對比是一個什么情況?”
李陽:“國際上統計一些汽車的燃燒事故,燃油車每年在萬分之2-4左右,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目前的著火事故率是燃油車的1/10?!?/p>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記者拍攝
平臺監測顯示,起火事故發生在充電、行駛、停放和碰撞各種狀態下。資深汽修專家、魏工養車技術總監李學濤介紹,自燃有三個最常見的原因。
李學濤:“首先就是電池本身,因為生產瑕疵或者使用過程中出問題。其次就是電池管理系統的問題,比如電池均衡、充電、溫度的控制,這些控制都有相應的控制線,這些線束一旦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會形成短路起火。再加上好多電池磕碰受傷,當時你感覺不到,可能用一段時間以后出問題了就是著火?!?/p>
車輛自燃/來自網絡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電池等技術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車輛安全將更加可靠。中科院戰略咨詢院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汽車行業特聘研究員鹿文亮介紹,半固態電池更加安全穩定。
鹿文亮:“現在電池一般是液態的電解液,發生穿刺的時候,它就會兩側流動,導致短路進而著火。固態和半固態電池升級為類似膠體的電解液,即使發生碰撞和穿刺,也不會大規模短路,不容易出現熱失控和著火的風險?!?/p>
半固態電池/來自網絡
另外,更多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的應用對安全風險預警至關重要。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執行秘書長李陽介紹,國家監管平臺會及時將故障信息發送車企,進而轉達給車主。
李陽:“通過數據可以看到它的電流、電壓以及溫度這些異常值,同時結合我們研發的一些算法,可以比較精準地估算電池的某些單體或者模組有安全的風險。這個時候它還沒有形成實際故障,我們把這個事前的預警提供給車輛生產企業,通過售后部門去聯系車主進行車輛的維修保養,可以實現在事故發生前10天內的安全預警率超過80%。”
故障預警/記者拍攝
新能源汽車評論人、電動汽車觀察家主編邱鍇俊認為,更多自燃等事故信息的權威披露也將倒逼行業提升安全水平。
邱鍇?。骸皯惫芾聿块T應該更公開地發布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數據,比如每個月都發布一下,也可以把產品、品牌、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自燃導致的后果也公開出來。這樣消費者可以有一個更加權威的參考,促進新能源汽車更好地優勝劣汰?!?/p>
駕駛安全:重大事故鑒定懸而未決
除了車輛安全,新能源汽車的駕駛安全同樣關乎交通參與者的生命,備受公眾關注。一個月前,浙江溫州一輛特斯拉疑似失控,有監控視頻顯示,車輛經過一座拱橋時幾乎“飛”了起來。目擊者介紹,最終這輛車追尾了正常行駛的小型公交車。
黃先生:“爆炸一樣的聲音,直接撞在大車后面,砰的一聲?!?/p>
張女士:“就像什么東西爆炸一樣汽車事故率排名,我兒子看的時候就叫起來,他說大客車撞起來了,飛過去100多米?!?/p>
監控視頻顯示的事故瞬間/來自網絡
車頭損毀嚴重/來自網絡
警方通報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1人受傷,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去年11月,潮州一輛特斯拉狂飆兩公里,造成2死3傷的嚴重事故。近日,有媒體報道,第三方鑒定結果已出,但是權威機構沒有發布完整鑒定報告。網絡上有博主公布了兩頁潮州事故的EDR報告。
汽車分析師張翔說,流傳出的內容只能顯示事故前5秒的情況,不能判斷事故責任。
張翔:“從數據里看到這個車子一直是處于高速行駛,速度在159-163之間,它的加速踏板一直是100%,就是踩到底,制動系統都是處于OFF的狀態,就是沒有踩剎車,制動系統沒有起作用?!?/p>
博主公布的潮州事故EDR數據/來自網絡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部分智能汽車相關的交通事故已經成為社會矚目的公共安全事件,權威機構應當盡快披露鑒定報告和責任認定信息。
張翔:“自從2021年上海車展維權案到現在已經快兩年時間了。這個期間也發生過一些類似的案件,有些也是造成死亡的事件,但是沒有一起公開結果,事故是怎么來判別的,這種類似的案件究竟是車企的責任還是車主的責任,這個都不清楚?!?/p>
潮州事故現場/來自網絡
2022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新車要求強制配備EDR,也就是汽車黑匣子,可以通過較為完整的數據判斷事故原因。中科院戰略咨詢院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汽車行業特聘研究員鹿文亮介紹,國家標準明確要求,黑匣子數據不能覆蓋、篡改和刪除,不過國家標準分為兩個階段實施。
鹿文亮:“第一階段這個數據是由車企來讀取,公眾可能認為車企會進行篡改,實際上從技術角度來講,篡改EDR數據非常難并且是違法的,通常情況下車企不會這樣做。進入到第二階段之后,2024年1月1日起汽車事故率排名,整個EDR數據的提取是由第三方機構來操作的,這樣的話中立性和權威性會更強。”
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國家標準/受訪者供圖
隱私安全:執法監管有待加強
隨著新能源汽車網聯化發展,個人隱私等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去年12月,蔚來汽車發布聲明,2021年8月之前的部分用戶基本信息和車輛銷售信息被黑客竊取,并且被勒索人民幣1500萬元。信息安全團隊網絡尖刀創始人曲子龍分析,事件的傷害性不大。
曲子龍:“在那個截圖我們看到的數據基本上就是蔚來員工、車主的身份數據,還有一些家庭地址,這些數據并不是產生在車輛上面,大概是蔚來公司的一些業務管理后臺導致的數據泄露。這個數據只能做一些賣保險、汽車養護等營銷信息推廣,傷害性其實沒有那么大?!?/p>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標簽: